肥胖的環境與生活型態因素
與肥胖相關的因素有:
1.家戶收入越高,固定攝取較健康的食物、較佳的生活習慣、每天吃早餐、有運動習慣的比率較高
2.家庭消費能力可能與肥胖率呈現負相關
3.洋芋片、馬鈴薯類食品、含糖飲料、紅肉肉品會造成體重增加。
蔬菜、全穀類食品、水果、堅果、優格則有助於體重減輕
4.固定的家庭晚餐(每週大於5餐)、充足的睡眠(每晚大於10.5小時)、限制看螢幕的時間;將降低
學齡前兒童40%的肥胖率
5.良好的親子關係有助於避免肥胖
6.父母任一人體型肥胖是青少年超重或肥胖的主要決定因素 (對女孩影響比男孩大)
7.外食比例增加可能與肥胖有相關性
8.靜態活動(看電視. 網路使用)的時間長短與肥胖呈高度正相關 (對女孩影響比男孩大)
9.運動時間隨年齡逐漸減少
10.睡眠時數與身體質量數(BMI) 呈U型關係;時數為7.7小時者BMI達到最低值。睡眠時數較少
時,抑制食慾的瘦素(leptin)的濃度會降低:促進食慾的飢餓素(ghrelin)濃度卻增加
11.學校周圍速食店密度指數與男孩的BMI 呈現正相關,女孩則不受影響
12.含糖飲料的攝入與肥胖肥胖遺傳傾向之間確實存在顯著關係
13.台灣兒童平均一年收看8,325個垃圾食物廣告,平均每6.6分鐘就會出現一次垃圾食物廣告,用
餐時段的垃圾食物廣告出現頻率是其他時段的1.6 倍
資料來源:http://140.112.117.81/~tpha/32%202%20Recommended.pdf
1.WHO:
肥胖是全球引起死亡的第五大風險因子,每年至少有280 萬成人死於超重或肥胖
有44%的糖尿病及 23%的缺血性心臟病醫療負擔可歸因於肥胖
(Nutr Rev 2012;70:571-93)
2.2億的男性和近3億女性體重已到達肥胖
2010年全世界約有4300萬5歲以下兒童超重
(Nutr Rev 2012;70:571-93)
3.經濟合作發展組織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 2009年:世界上肥胖盛行率最高的國家是美國(35.7%)
(N Engl J Med 2013: doi: 10.1056/NEJMp1303706)
4.美國肥胖相關疾病的醫療費用
1998年為 78.5億美元,
2008年增加到每年147億美元,10年間增加了87%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09;(1):CD007651.)
5.體重過重者男性平均餘命少3.1年、女性少3.3年,
肥胖者男性平均餘命少5.8年、女性少7.1年
(Nutr Rev 2004;62:1-17)
6.1993-1996年及2005-2008年的台灣營養與健康狀況調查(Nutrition and Health
Survey in Taiwan, NAHSIT)
肥胖盛行率:
男性由10.1%增加到18.9%
女性由12.7%增加到17.1%
(Int J Behav Nutr Phy 2011;8:125.)
現過重與肥胖的女性較可能因肥胖而無業或因無業在家而變胖
7.台灣地區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盛行率調查(Taiwanese Survey on Hypertension,
Hy p e rg l y c emi a, a n d Hy p e rli p i d emi a, TwSHHH)
2002及2007年間肥胖盛行率:
男性由19.2%增加到23.3%
女性由13.4%增加到19.0%
(Int J Behav Nutr Phy 2011;8:125.)
(N Engl J Med 2013;368:446-54.)
8.2009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National Health Interview Survey, NHIS)
肥胖盛行率會隨年齡增加而增加,直至65歲
家戶收入越高
每天固定攝取較健康的食物(水果、乳製品、蛋白質)的比率越高
有較佳的生活習慣,每天吃早餐及有運動習慣的比率也較高
->可以預期肥胖的發生率可能較低
2009年全台體重過重及肥胖率前兩名的台東縣(46.0%)和雲林縣(43.9%)
家戶每年可支配所得(台東縣586,479元,雲林縣 643,980元)
家戶每年消費支出也最低(台東縣425,560元,雲林縣459,425元)
全台家戶可支配所得及家戶每年消費支出最高的台北市和新竹市
體重過重及肥胖率也最低(32.9%,35.7%)
–>家庭消費能力可能與肥胖率呈現負相關
9.2002年全民健康照護總支出 (National Health Expenditure, NHE)
肥胖代謝症候群所耗費的金額就佔了2.9%,約 162億
10.Sobal與Stunkard 1989年、2004年Monteiro
在貧窮國家,高社經地位者肥胖發生率較高
在富裕國家(已開發國家)低社經地位者肥胖發生率較高
11.Monsivais與Drewnowski 調查2004-2006西雅圖地區超市所販賣的 372項食品
高熱量食品每1000大卡平均花費1.76美元
營養價值較高但熱量較低的食物每1000大卡的價格平均高達18.16 美元
價差達10.3倍。
隨著通貨膨脹
較健康的食品價格增加了19.5%,高熱量食品價格卻反而下降了 1.8%
12.Mozaffaria等人
洋芋片、馬鈴薯類食品、含糖飲料、紅肉肉品會造成體重增加。
蔬菜、全穀類食品、水果、堅果、優格則有助於體重減輕
13.Cournot等人在1996到2001年
2223名32-62歲的健康成人進行前瞻性的智力測驗
「詞彙測試」BMI較低的組別(BMI=15-21.5) 測驗分數較高
(VS BMI較高者(BMI=27.7-45))
2011年Siervo等人
肥胖者減重後,記憶力及注意力/執行力等認知功能均獲得改善
14.教育程度也可能與肥胖率呈現負相關
15.Anderson等人
學齡前兒童將降低40%的肥胖率
固定的家庭晚餐(每週大於5餐)
充足的睡眠及(每晚大於10.5小時)
限制看螢幕的時間(每日低於2小時)
16.良好的親子關係也有助於避免肥胖.
Anderson等人
977名幼兒在 15個月、24個月及36個月時與母親一起玩耍的過程並對親子關係給予
評分
親子關係由差到佳:
青春期肥胖的比率為26.1%, 15.5%, 12.1%及 13.0%
可能因兒童尤其不擅長處理壓力,當親子關係不佳時,便吃東西宣洩壓力以取得身
心平衡
2010年台灣約有54.47%的雙薪家庭
父母均需工作及工時長造成陪伴孩子的時間不斷遞減,親子生活品質也隨之下降
父母減少烹調時間導致外食機率增加。
17.Harding等人:父母任一人體型肥胖是青少年超重或肥胖的主要決定因素
Liou等人
2006年到2007年間台灣8,640名13至16歲的學生
若父親肥胖則子女肥胖勝算比男孩為2.3 (p<0.05),女孩為3.4 (p<0.05)。
若母親肥胖則子女肥胖勝算比男孩為1.7 (p<0.05),女孩為4.2 (p<0.05)。
可能是遺傳因素、父母的飲食和運動等生活型態影響兒童的能量平衡
對女孩影響比男孩大
18.行政院主計處統計1998 年至2008年
在家用餐比率佔家庭消費支出
由18.1% (每年117,247元)下降至15.6% (每年109,903元)
在外用餐比率佔家庭消費支出
由7.3% (每年47,442元)增加至8.7% (每年61,583元)
與國人肥胖同呈上升 趨勢
19.2001-2002年台灣地區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調查
靜態活動(如看電視、玩電玩及閱讀書報等)之分析
平日靜態活動 | >3小時 | >6小時 |
一至三年級 | 54.1% | 6.6% |
四至六年級 | 63.7% | 12.1% |
假日靜態活動 | >3小時 | >6小時 |
一至三年級 | 80.3% | 30.8% |
四至六年級 | 87.1% | 42.3% |
20.看電視及網路使用等靜態活動上的時間長短與肥胖呈高度正相關
(顏正芳等人 9,278位台灣青少年)
每日看電視超過兩個小時即會有意義的增加肥胖機率
每日觀看電視超過2小時與青少年肥胖的關聯性
男孩肥胖的勝算比為1.4(p<0.05),女孩為 1.8(p<0.05)
對女孩影響大於男孩
21.美國2010健康國民政策 (Healthy People 2010)建議:
2000年兒童及青少年每天至少做30分鐘中等費力身體活動,每週累積150分鐘;
2006年建議增加到每週累積420分鐘
22.2005年,運動時間隨年齡逐漸減少[25]
國小 | 國中 | 高中 | 大專生 | |
規律運動習慣 | 57.8% | 40.7% | 25.6% | 25.3% |
23.嬰兒每日需16.5小時睡眠,青壯年需 9.15小時,老年人約需6小時,青春期的青少
年為因應生長衝刺(growth spur)的需求,睡眠量應增加 (30)
24.睡眠時間減少
威斯康辛睡眠世代研究 (Wisconsin Sleep Cohort Study) (31)
30-60歲的受試者中,睡眠時數與身體質量數(BMI) 呈U型關係;
時數為7.7小時者BMI達到最低值
睡眠時數較少時
抑制食慾的瘦素(leptin)的濃度會降低:
每晚睡5小時者血中瘦素比睡8小時者低約15.5%
促進食慾的飢餓素(ghrelin)濃度卻增加
每晚睡5小時者血中飢餓素濃度比睡8小時者高 14.9%
25.2004年的學生睡眠時間調查 (32)
睡眠時間<6小時 | 國中生 | 高中職 | ,大專 |
% | 32.3% | 49.1% | 36.8% |
26.女性肥胖者比非肥胖者的平均睡眠時數少(6.2±1.3 vs. 6.5±1.1小時, P=0.001),而在男性則無明顯差異 (33)
27.西式速食影響
359市鎮2283名6-13歲學童BMI和該區域西式速食店密度的關係:
學校周圍速食店密度指數與男孩的BMI 呈現正相關,女孩則不受影響 (34)
1996∼ 2010年台灣連鎖店年鑑:
四大西方速食連鎖店在台灣的展店數在14年間由260間增加到682間,增加幅度高達
162% [35-45]
同一時期台灣人口數僅成長7.6%[46]
28.含糖飲料(Sugar-Sweetened Beverages)
28.1 三個星期間若每天攝取530大卡的含糖飲料則體重增加,但如果是給予沒有熱
量的飲料則會減輕體重[47]
28.2 224位體重超重或肥胖且經常飲用含糖飲料青少年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組
實驗組第一年要求減少含糖飲料消費,但二年不再干涉,對照組兩年都不干涉
第一年實驗組與控制組相比平均BMI少0.57kgw/m2 (P= 0.045),平均體重少
1.9kgw (P=0.04),但第二年就沒有顯著差異[48]
28.3 641位4至11歲體重正常的兒童隨機分組
無糖組分配每天給予到250毫升的無熱量代糖飲料
含糖組提供104千卡的含糖飲料果
18個月後無糖組體重增加6.35公斤,含糖組體重增加7.37公斤
28.4 含糖飲料的攝入與肥胖肥胖遺傳傾向之間確實存在顯著關係[50]
飲用含糖飲料 |
<1次/月 |
2-4次/月 |
2-6次/週 |
每日飲用 |
肥胖相對風險 |
1.40 (95%CI,1.19∼1.64) |
1.50 (95%CI,1.16∼1.93) |
1.54 (95%CI,1.21∼1.94) |
3.16 (95%CI,2.03∼4.92) |
28.5 近五成學童每天喝1瓶飲料,名列世界第二,僅次於以色列[51]
台北市中國中及高中 生共746人,含糖飲料一週的平均飲用量為 3,342mL,
飲用總熱量平均為1,370大卡[52]
29.媒體廣告
29.1 兒福聯盟調查
台灣兒童平均一年收看8,325個垃圾食物廣告,平均每6.6分鐘就會出現一次
用餐時段出現頻率是其他時段的1.6 倍
前三名分別為飲料類(44.3%)、零食(24.0%)、速食店(16.4%)[53]